概况
香港(Hong Ko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KSAR)。香港地处中国华南,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隔着珠江口相望,其余两面与南海邻接。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总人口约726.4万人,人口密度居全球界第三。
1840年之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后的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之一。香港允许保留原有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
香港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素以优良治安、自由经济、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而闻名于世,素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济
综述
发展历史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 截至2005年,香港有85.3%的人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占34.4%;运输、仓库及通讯业10.5%;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1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6%;从事制造业的只占5.3%。农业方面,香港主要出产少量的蔬菜、花卉、水果和水稻,饲养猪、牛、家禽及淡水鱼,日常需要的农副产品近半数需中国内地供应。
经济数据
本地生产总值在2014年第4季较上年同期实质上升2.2%,而2014年第3季的升幅为2.7%。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本地生产总值实质上升2.3%。
经季节性调整而作相连季度比较的本地生产总值,在2014年第4季较第3季实质上升0.4%。
按本地生产总值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分析,私人消费开支继2014年第3季实质上升4.1%后,在第4季继续增长,与上年同期比较实质上升3.8%。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私人消费开支实质上升2.7%。
按国民经济核算定义计算的政府消费开支,在2014年第4季与上年同期比较实质上升3.3%,而第3季的升幅为3.7%。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政府消费开支实质上升3.1%。
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2014年第4季与上年同期比较实质上升4.0 %,而第3季则下跌3.3%。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质下跌0.3%。
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投放在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的开支在2014年第4季与上年同期比较实质上升1.2%,而第3季则显着下跌11.9%。
另一方面,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内的楼宇及建造开支在2014年第4季较上年同期实质上升7.1%,而第3季的升幅为5.0%。在这类别内,私营部门的楼宇及建造开支在2014年第4季实质上升2.9%,而公营部门的相应开支则上升14.0%。
同期,货品出口总额(包括转口及本地产品出口)较上年同期实质上升0.6%,而2014年第3季的升幅为1.0%。货品进口在2014年第4季实质上升1.2%,而第3季的升幅为0.5%。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货品出口总额及货品进口均录得1.0%的实质升幅。
服务输出在2014年第4季较上年同期实质下跌0.7%,而第3季则上升0.9%。服务输入在2014年第4季实质上升1.3%,而第3季的升幅为2.1%。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分别录得0.5%及1.9%的实质升幅。
用作概括量度整体通货膨胀的本地生产总值内含平减物价指数,在2014年第4季较上年同期上升2.4%,而第3季的升幅为2.8%。2014年全年与2013年比较,本地生产总值内含平减物价指数上升3.0%。
经纳入最新资料由后,2012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的按年实质升幅由1.5%上调至1.7%,而2013年全年的实质升幅则维持在2.9%。至于2014年,第1、第2及第3季的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实质升幅亦维持不变,分别为2.6%、1.8%及2.7%。
香港是一个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的重点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国传统基金会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费沙尔学会1996年起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一直将香港评定为全球第一位。
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七次评分,香港位居第三名,仅次于伦敦与纽约。于2011年,于世界经济论坛的《金融稳定指数发展报告》中,香港排名亦是首位。并且连续第18年获得评级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一。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折叠金融
截至2014年,香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3万,占就业人口6.1%,对香港生产总值直接贡献16%。此外,金融业间接创造了10万个职位,也间接对本地GDP贡献6%。单是金融服务业所产生的税收,已经高达400亿元,从业员的人均生产总值,是整体经济平均值的2.5倍。
从事金融业的人士,大多为学历高人士,具大专或以上学历的从业员所占比例达67%,相对高于整体经济的35%。另外,38%的从业员属经理及专业人员,人数是所有行业合计的2倍。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业肩负带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重任。
货币
香港的货币是港元(HK$)。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香港流通的钞票的新净程度一向非常高,残破的旧钞回流后会被发钞银行收取和销毁。
外汇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与海外其他外汇市场均有联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2004年进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在世界排行第六位。到2012年8月底,香港外汇储备为2912亿美元。
黄金
香港的黄金市场是全球第三大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所叫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成立于1910年。
股债
香港的证券交易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 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该会易名为香港经纪商会。1921年,香港股份商会注册成立,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2014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总集资额超过800亿港元,全球排名第四。
沪港通
2014年年4月国家总理李克强于博鳌论坛宣布试点沪港股市互联互通机制,随后中央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声明披露,试点计划需时6个月准备。 香港交易所2014年11月10日发出公告,香港证监会与中国证监会共同宣布已批准沪港通于2014 年11月17日启动。[5]
旅游
香港旅游景点众多,截至2014年5月,来港旅客人数逾2403万,较之2013年,同比增长13.6%。其中,5月来港旅客人数约为459万,同比增长10.8%。2014年前5个月内地依然是香港最大旅游客源地,旅客人次达1843万,同比增长17.6%,占来港旅客总人数的76.7%。台湾、韩国分列二三位。
截至2014年5月,内地来港旅客为345万人次,较之2013年,同比增长13.1%;台湾来港旅客为16万人次,同比增长11.8%;美国来港旅客为9.6万人次,同比增长6.8%。
2014年上半年,香港旅游业印花收入为1161万港元,较之2013年,同比增长0.8%;6月,印花收入为234万港元,同比增长7.9%。
外贸
香港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在2013年第四季按年实质上升3.1%後,在2014年第一季微跌0.3%。经季节性调整後按季比较,货物出口在第一季下跌4.9%。转口是香港整体货物出口的主要部分,占出口货值总额的98.4%, 在2014年第一季实质微跌 0.4%, 上一季则增长3.3%。 港产品出口占 体货物出口其馀的 1.6%。香港政府在2014年7月正式与东盟就缔结自贸协定展开谈判,并就自贸协定谈判咨询公众,以供港府与东盟谈判时参考。香港已经分别与内地、新西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包括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智利等签订了4份自贸协定,而香港与东盟于2013年4月同意寻求缔结自贸协定。
截至2014年7月,中国内地与香港在货物贸易方面已经全面实现自由化;服务贸易方面,优惠措施达到世贸组织160项分类中的149项,占93.1%。2013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38913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2.49倍,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1.1%。同时,香港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出口市场之一。香港还是内地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截至2013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797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8.5%;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总市值13.7万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56.9%。此外,内地与香港还互为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截至2013年底,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超过3588亿美元,占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60%;内地累计批准港商投资项目近36万个,实际使用港资累计6656.7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47.7%。
社会
城市建筑
香港城市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量摩天大楼分布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超过3000座。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最少一半位于香港。香港摩天大楼数目居世界首位。香港的建筑中包括有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以及由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香港国际机场的建筑设计也出自其手笔。
教育事业
教育政策
教育是香港的公共开支中最大的项目之一,预算开支约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政府设有学生资助计划,确保学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免费学前教育: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
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港设立官立或津贴资助中、小学、学龄前儿童为全港适龄学童提供六年制小学及三年制初中课程。
高中及预科课程:设立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为学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设立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作为学生报考大学前的课程准备。
2007年9月开始,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改以往英式大学学制(三年)的传统而推行大学四年制的制度。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表示,愿意配合内地城市政府在当地推行港人子弟学校项目,香港教育局会提供支援,包括为学校教师介绍香港课程及教育局最新制作的课程资源套等。但不会提供资助,因为资助向来只限于香港境内学校。
教育机构
香港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定大学,法定学院,注册专上学院,职业训练局院校和一般院校。
法定大学是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及通过,再经立法会三读通过相关法例,成为一间受独立法例规管的法定大学。直至现时为止,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学,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以及香港树仁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公布2012亚洲大学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学名列亚洲第一,香港大学紧随新加坡国立大学后位列第三,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名列第四,香港中文大学名列第五,令香港高校在亚洲大学五强中荣获三席。
娱乐传媒
流行歌曲
粤语歌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众娱乐,1920年代是粤曲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娱乐,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后,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许冠杰创造的香港口语演绎法,带动的中文歌潮流,对“粤语流行曲”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不仅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当时香港的流行曲引领亚洲中文歌曲潮流,大陆部分地方和台湾地区的居民虽然不懂粤语,也爱听粤语流行曲。许冠杰,顾家辉,黄沾等积极参与歌曲创作,Beyond的成员黄家驹坚持原创音乐极力推动本土音乐,但大体上当时的原创歌仍不多,绝大部份的粤语流行曲是由外地创作歌曲配上中文歌词改编成,而大部份的改编歌是日本人作曲的。
1980年代的徐小凤、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雄霸香港乐坛,这几位歌手在所有华人地区都有歌迷,更积极参演电影,是票房保证,声色艺俱全。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歌手或乐队还有Beyond、罗文、林子祥、王杰、梅艳芳、徐小凤、陈百强、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关淑怡、李克勤、达明一派、草蜢乐队、王菲和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等,这些歌手/组合都在华语乐坛大放异彩。2000年代,谢霆锋,古巨基,陈奕迅,Twins等歌手/组合深深影响了中国内地的流行文化。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楚原、周润发、赵雅芝、张国荣、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徐克、许鞍华、陈果、杨紫琼、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刘德华、梁朝伟、谢霆锋、郑少秋、周星驰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影视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DVD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香港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摄了60部电影。
香港电影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亚洲电影大奖。
香港媒体
商业电视台:无线电视(包括无线收费电视),亚洲电视,有线电视、now宽带电视、香港宽带bbTV,卫星电视,凤凰卫视。
商业电台: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
纸上传媒:截至2013年年初,香港注册的报章有22份中文日报、13份英文日报、7份中英文双语日报和5份日语报章。中文报章中,有17份以报道香港和世界新闻为主。
社会治安
治安状况
香港大学于2011年进行的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分别95%和76%的受访者认为香港的日间和夜间环境是安全的;以美国为基地的世界正义工程于同年发表的法治指数将香港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在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列首位。
香港警察
香港警察是香港的纪律部队之一。香港警队是一支拥有(截至2014年06月30日)28619名纪律人员及 4590名文职人员的队伍。香港警察主管部门为香港警务处。
香港PTU全称PoliceTacticalUnit,简称机动部队,俗称蓝帽子,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警察总区行动部,是准军事化的防暴警察。1968年,警察训练分遣队改变组织,并且更改名称为警察机动部队。警察机动部队成为半军事化部队后,高层认为其制服有须改变,经警务处处长的同意,于1969年所有人员改戴蓝色的贝雷帽、系上束脚带及穿上军靴,故部队有蓝帽子的俗称。香港PTU的操作模式为定期抽调不同警务部门的警察,待完成PTU任务后解散,队员再分往各个警务部门。在PTU,警察会接受体能、防暴、战术等多种训练。
交通
市内交通

香港交通
概述轨道交通港铁(Mass Transit Railway,MTR )为香港市区内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分九条路线(地铁公司六条,前九广铁路公司三条),互相联系港岛、九龙、新界的荃湾、东涌、将军澳、上水、马鞍山、元朗、屯门等地。每天清晨6时左右开始行走直至午夜,每隔数分钟即有一班。车费由4元(两个站)至51元(罗湖至香港迪士尼)。
公共汽车
巴士(公共汽车)多家公司经营:新巴,行走部分港岛路线;九巴,行走全九龙及新界;城巴,行走部分港岛路线(以上三家公司均有过海隧道或机场路线);大屿山巴士,则只行走该岛仅有的十多条路线以及往来深圳湾口岸的两条线路;龙运,为九巴下属公司,经营新界与机场之间的巴士服务。市区票价每程由两元多起。公共小(型)巴(士)分为绿色车身(专线)和红色车身两种,收费与巴士相若。
轻便铁路(轻铁)
行走新界屯门与元朗之间,另有接驳巴士往较僻地方。
电车
只在港岛市区(北面)行走,收费最廉(现价3元),但速度较慢,如作短程乘搭或市区观光,最为惬意。
渡轮
天星小轮、新世界第一渡轮、油麻地小轮公司、港九小轮公司等。
联外交通
公路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在建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该桥主体工程包括桥、岛和总长5664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其中海底沉管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对接而成,先后穿越伶仃航道和龙鼓西航道。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从香港到珠江西岸的车程将从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航空
香港国际机场(旧启德国际机场已于1998年关闭,并改建为启德邮轮码头)
铁路
香港红磡站:京九铁路香港
西九龙总站:广深港高铁
水运
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港阔水深、四面抱拥,有利船只航行,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边界线,使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出现了陆地交接点。
福利
儿童福利与服务:任何香港居民,如有3岁或以上子女均可申请就读教育署注册的幼稚园,可以申请参加香港教育局的学券计划,申请学费减免。
青少年福利与服务:各中、小学可以根据政府学生资助办事处申请条件,进行资助计划申请,资助额分为学生书费津贴、学生车船费津贴、学生上网费津贴,每名小学生可领的津贴全额金额为2500港元/年,每名初中生每年可领津贴全额金额2834港元/年。津贴不发给学生本人,二是通过银行拨入小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账户。
老人福利及服务:政府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的福利待遇主要有高龄津贴和公共援助津贴。香港老人享有优先分配公共房屋的权利。3名无亲属关系的老人可以合住一间房屋,每年房屋署都拨出一千个单元分给老人。
家庭服务:家庭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家庭及人际关系咨询服务;协助居民解决入学、居住、就业等困难以及家务助理的介绍服务等。
公共房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廉租屋",即以低廉的租金租给收入低下居民居住的房屋,租金大约62港元/每平方米不等。一种是"居者有其屋",即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中小收入者的一种房屋,地段的不同,价格也有区别,但售价较市价平均要低近一半。其中租住"廉价屋"的居民较多,约占80%左右,其余的人居于 "居者有其屋"的自置房屋内。"居屋"的建筑标准比"廉价屋"好。大部分有2-3个卧室,有客厅、厨房和卫生设备。面积也较大,一般为40-60平方米,也有的甚至达到80-90平方米。
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投资,对市民只收低廉的诊费和住院费用,普通门诊收费45元,普通病房每天100元,生活贫困者还可接受免费治疗。除设立医院和诊所外,还对全体市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家庭保健服务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对生育年龄的妇女提供产前、产后的指导和服务,对儿童进行疫苗防疫注射,为孕妇提供健康保健教育和咨询,或通过电话解答疑难,或通过家庭计划指导会就婚育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服务。
教育福利:香港地区实施九年免费强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和部分私立学校直接接受证府的专项资助。
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据2011年官方数据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总人口约7,234,800人,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与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近十年兴建的住宅楼宇多在30至40层以上,部份更达70层,商业大厦可达约100层。而且,一个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约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间。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广家庭计划,倡导每个家庭供养两名孩子,目的是想减少当时颇高的生育率。可是,于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个新生婴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男性的预期寿命为80.5岁,女性则为86.7岁。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会越趋老化,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估计于2033年将会增长至27%。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说粤语和英语,普通话也甚流行。当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暂居心态迁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区性联谊会或商会仍然以“旅港”两字作为标示,香港共有逾55万人持外国护照,外国人以印尼人及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其次为欧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与来自印尼及泰国的一样,大部分是家庭佣工,也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乐师,于酒廊或休闲场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于英治时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被英国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员及军人(如踞喀兵)、银行护卫、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学校和津贴学校教授英语的南亚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国人大都在英治时期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高层、专业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贴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中高层。
香港自2000年开始出现女多男少现象,当时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关差距于过去数年一直扩阔。2011年女性较男性多出46万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